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1|回复: 0

职场:来淘宝的这一年:前篇、生活和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 1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ason Lee
http://blog.csdn.net/jasonblog
http://weibo.com/jasonmblog


我犹豫着要用“这一年”还是“这半年”的字眼。距离第一天来淘宝的确快一年了,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标题倒也没错,不过实际时间并没有那么多,并且距离正式入职工作却是半年未满。

“篇一”可以认为是一堆口水文字,不喜欢的人可以跳过。 :)
“篇二”是到淘宝的前半段时间,属于part-time,感受着淘宝在业界知名的氛围。
“篇三”是最近的工作感受,也作为小结。






[篇一:偶然地来杭——关于校招的思考]
坐动车到杭州的那个日子很特别,12月13号,也是因为这个日子我一直不敢轻易去南京这个六朝古都。
为什么会来淘宝呢?想起来也觉得生命充满了许多偶然


往前推一段时间,大三暑假的我正在网宿科技厦门研发中心实习,做着一些颇感兴趣偶尔又觉得闷的工作。
我是应聘C++的岗位过去的,过去后的实际工作是在Linux平台上做一些自动化测试、分析、部署之类的任务,对shell、脚本语言等也就渐渐更为熟练。并且由于网宿是做CDN的,我所在的部门在做基于CDN部门(之前淘宝的CDN就是网宿来做的)的WebCache,后面我也渐渐地接手一些公司利润相关的任务,对Squid网络协议也加深了认识,并且终于做了些跟C++相关的开发。
说白了,整个实习过程就是在打杂。但打杂只是形式,真正锻炼的东西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的态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学习。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画面:一次是mentor和我在一间会议室里,用心为我讲解整个Cache的过程和原理,包括瓶颈问题上软硬件的决策,也在此知道了LVS(后来才知道LVS创始人是淘宝的正明);一次是我用Python解决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一位架构师(不久之后去了华为)耐心地指导我一个软件项目从接手需求到交付的处理流程;还有就是一些比较零散的画面,比如有一位来自四川皮肤很好笑声洪亮的测试工程师(后来去了腾讯)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的帮助和建议,比如前面那位架构师要去华为前一夜,大伙一起在厦门观音山的海边喝酒吃烧烤……


由于实习表现尚可,直接拿了OFFER,并且工作内容、公司氛围、薪资待遇都还不错,所以我对校招也就比较不上心。对校招不上心的原因除了有一个觉得综合起来不错的OFFER之外,还有就是一流的公司基本都不到福建进行校招,并且看重毕业学校。对此我觉得无奈,但也没办法,所以我也只是在网上往百度、腾讯、阿里、网易这几家蛮投了几份简历,抱着随缘的心态了。众所周知,现在的情况是,想找一份好工作难,想招到一位满意的技术人才更难,招聘和应聘之间始终充斥着资源浪费和运气成分。网投的结果是,网易通知到杭州笔试,我就懒得去了(其实那时候心里是在想,既然你觉得这边没有值得过来宣讲的人才,那我也不想去了。不过后来想想宣讲成本和得到的效益,也可以理解);腾讯到厦门招的岗位没有我想做的C++开发,也没去了;百度的电面表现很糟糕,毫无经验地电面了,是我第一次电面,囧;阿里直接无视了我的简历。


回想一下当时的自己,虽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但也算是一个热爱技术、习惯自我充电、学习能力良好的小本青年:Google粉丝、写汇编写到有亲切感、喜欢探究编译原理、OS原理并写过一个小编译器、维护个技术博客不时做些学习总结、兴趣来时捣鼓了几个趣味项目(http://udraw.sf.nethttp://qwr.sf.nethttp://qkeyghost.sf.net,)在sourceforge上、喜欢探究底层看下源码什么的。哦,我都差点忘了当时的我还是个当过斑竹的Web开发者,除了会点PHP做过几个小项目,前端知识也会点jQuery、CSS。


不是怨天尤人,只是在思考这么一个现象。
刘未鹏在这里提到一个很悲剧的事实:毕业学校在校招简历中被认为是最具信息量的。
从我的视野看出去(可能有不小的局限性),我交往的朋友有清华、北邮、哈工大、西工大、西交大、浙大、中科大等等名校的,也可以知道即便在顶尖学府中,学术也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难免腐败,同时也粗浅地了解了普遍CS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大众水平。我尽量客观地思考和判断着,像我这种经常逃课、喜欢自学、在图书馆的时间超过课堂时间,并且年年拿奖学金的小本,也应该算得尚可二字。不过为何却有种“报国无门”的憋屈感?是否在“招”与“找”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可能是自我评价出现了问题。:-)
在互联网领域,“招”与“找”过程中出现比较大而普遍的问题,我觉得是不正常的,也隐隐带着点年少轻狂的落差感——业界的大牛们怎么还这么看重学校牌子而非真实能力呢?现在看来,看重学校牌子进行宣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里出人才的概率比较大,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相对客观。但,为何还一直招不到人呢?或者招人进来后觉得(综合)水平不行呢?


由于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自然会想,如果我要招人或者当面试官,我会如何?
有两个阶段的考核,会让我觉得这个人是OK的:
1. 考核实践能力和做事态度。在面试前一个月到两个月放出一个(或者多个不同的)项目,难度是中上水平应届毕业生差不多可以在项目期限内完成的(或者稍微有点赶),并且项目中有2-3个难点。等到截止日期,查看交付的“产品”,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编码风格、安全问题、后续扩展的考虑等。这个基本可以取代笔试这个环节,而且也可以放之四海,不像笔试局限于宣讲城市。还有一个优点是,即便之前稍微不足的同学,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成长,使得有更多优秀的人出现——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钻研笔试面试题(我并不是说笔试面试题不好,只是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扩散,然后被应试)。
2. 考察学习能力和方法。我觉得这点就可以放到面试中进行了。面试当然是先讨论提交的项目解决方案(重点在2-3个难点上的思考和解决,以及面试官比较关注的开发人员应该在实际项目中具备的能力或者注意的问题);接着是应聘者的自我展示。关于应聘者的自我展示,我觉得可以从三点来考察:(1)做过的其它项目,比如sf、GoogleCode、GitHub等,如果没有就让其陈述,并且打破沙锅问到底;(2)读过的书、写过的东西、Follow的人、经常上的网站,以及对这些的评价;(3)自我的成长历程以及评价,如果能展开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好。


至于职业规划、人生理想之类的,有当然好(其实当时说得出来,不代表内心真那么想),没有也无伤大雅。想想淘宝去年的年度新人,府笛,刚开始在淘宝上班的时候还在想着考研;明星小二,撒迦,04年入学,09年毕业,意味着什么?留级过…… 我突然想起一位校友,现在是网龙的管理层了,毕业证书还没拿到。 :)
所以,我觉得首先应该抛开学历成绩这些浮云,给应届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通过发布项目(最好是有意设计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个人认为)。


不过事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实际上很多IT公司都是扫描简历上关键字(名校名企加分)、绞尽脑汁出着内部员工都可能做不及格的笔试题(很多选择题),基本照着经典路线宣讲,努力改试卷,经常面试,却有时候和想要的人擦肩而过,有时候招人进来后却发现跟自己料想的差距有点大,有时候鸡蛋里挑骨头不要这个人,有时候又觉得可以将就将就录用


于是我就在厦门蛮呆着,翻着Squid权威指南TCP/IP详解,直到一次回学校考试。


那时候母校福州大学作为ACM/ICPC亚洲赛区预选赛赛点(因为这两年都有进全球总决赛,并且拿过多次亚洲赛区金奖),而阿里是那次比赛的亚洲赛区赞助商,于是产生了那么一次校招机会,而刚好我也回到学校(在那之前我不知道这事,去笔试也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笔试后,面试我的是华黎,一位很nice的GG。 :)  开场白是自我介绍,我愣了一下(真的愣了下,我不喜欢准备类似有套路的东西,对于阐述,我习惯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理一条线自由发挥),然后马上从脑中快速抽取数据,以最高优先级权限(应该占了90%的CPU资源,LOL)让大脑对抽取到数据快速加工,然后通过神经中枢控制嘴巴开始一句句自我介绍 —— 难免就不流畅了。于是华黎就问我是不是有点紧张,我就顺水推舟地说是了,因为之前校招只有一次百度电面的经验,这还是我在校招中的第一次现场面试。后面交流得就比较顺畅了,因为问的都是技术上的问题(比如C++的一些知识、简历上的项目、华黎自己出的问题等),并且由于我的简历内容稍微多了点,华黎就问我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情(技术上的充电、组建技术团队以及学校学院上的工作、项目等),我就坦白说,因为我经常逃课…… 后来聊着聊着,两个人聊到有些点上时不时发出笑声 :) 。
最后还聊了下个人规划,我说,安居乐业。虽然很普通的四个字,但我还是蛮自恋的认为浓缩着精华。而且,这也的确是我前一段时间自我思考总结的。现在,我也认为哲学素养是挺重要的,也越发对哲学感兴趣了。
面试完的那段时间,我在等一起来面试的同学的过程中,和HR文文竟然也聊了好多,以至于后来她给我发OFFER的时候,听到我的声音她竟然在电话那头认出来了。
拿到OFFER后,我还是稍微犹豫了会,然后思考了下,觉得去国内一流的公司感受和学习将会是不错的经历。后来也证明了,的确感受到了很好的氛围,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篇二: 认真生活]
于是,我第二次来到杭州(之前一次是旅游)。
我和无崖子沟通了下,决定周五的时候前往杭州,刚好碰上周六部门到杭州植物园烧烤。周天,我就一个人趴趴走了下。这次到杭州的时候枫叶如火,曙光路和孤山并不如画,却比诗画更美,冰冷的雨把红色的枫叶打落,贴在西湖边的凉椅上,美不胜收。


说起来,实习期间貌似没做什么。12月中旬来,1月中旬走;过年后,2月底过来,3月份是应届生入职的百年淘宝百年技术大学的培训,4月份我又回去学校,珍惜那为数不多的大学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貌似享受生活更多,工作上倒是看书学习、熟悉代码、做点小需求。


淘宝的氛围在业界很出名,首先来源于整个公司的Open文化,比如新人秀(破冰之旅)。
新人秀是件令人又爱又怕的事情,但其实就是要让新人放开心态,拥抱企业文化。可以发现,新人秀后,大家都更熟悉了,自己的脸皮也更厚了,LOL。关于新人秀,由于有的尺度比较大(坏笑),所以就不在这里过多讨论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Google之。
其次,阿里的民间团体很多,比如我就参加了阿里走走这个团体,偶尔夜游一下西湖、西溪湿地之类的。这个活动挺适合整天坐电脑前缺乏运动的童鞋们(对了,同学,也是淘宝对其他人的常用称呼;当然,你也可以喊一声,亲),而我是兴趣于到处走走。
除了民间团体多,官方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比如在平安夜举行了达人总决赛——让每个小二Show出自己(不管是啥,只有你觉得自己有才,比如你会很多种方言,比如你能歌善舞,甚至比如你男扮女装绝了,都行)。同时,作为观众也有奖品,那晚我还成为了幸运观众,哈哈。
上面都是公司层面的,部门内部也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晚上杀人游戏、三国杀、桌上足球、街机游戏等,我比较经常参与的是篮球活动,这是我的爱好。
除了上面说的,构成淘宝氛围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小二之间的互帮互助、武侠文化(内部称呼都用花名)、倒立文化等。


我脑子里一回想起那段时光,满满的都是美好的生活片段。 :)


第一个月的实习眨眼就过了,然后回家过年。
年后回到杭州,第一件大事就是淘宝的年会,参加年会让我对淘宝这家公司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细想了一下,觉得用“被感染”这措辞比较恰当。当然,不得不说Jack Ma的言语很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对淘宝的运作和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给了我挺大的触动。因为觉得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想坚持一些东西的人是有,但真正在坚持的人却不多,或者说很少。而淘宝就是一家有坚持、有理念、有梦想的公司,并不只是在喊口号,而是真的在做。
说句不好听却实在的,mainland的消费者确实比较不理性,或者放大来讲,在大陆想真正做点什么事情的通常到最后会心灰意冷。我想关于这点,很多人都应该有过经历。
不过依然要坚持。


接下来比较长的时间就是百淘、百技的培训。
百技,百年技术大学,是技术类应届毕业生必须参加的培训。其实这真是个福利,全脱产2周的时间里,有公司内各个领域的大牛来给你上课,讲解各个业务方面、技术领域的知识。
百淘则应该是很多小二印象深刻的一段时光,那里充满了温馨片段,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跟百技相比,百淘有很多美女。 :-D
百淘是让新员工了解阿里/淘宝文化的培训,在那里,你必须通过倒立考试才能毕业(坏笑);在那里,你会由闷骚变为明骚,由明骚变为真骚……(再次坏笑)
百淘毕业的那一晚,想来是很多人忘不了的,有被强吻的、有被强脱衣服的、有相拥而泣的、有尽情放歌的、有把酒言欢的……


淘宝的氛围是名副其实的,只有来的人才能体会。 :)






[篇三: 快乐工作]
7月初,部门去庐山旅游的活动拉开了我正式入职的序幕。




我想,基本上每个应届毕业生都是从“打杂”开始的吧。不过我倒没有所谓的“怀才不遇”的想法,然后抱怨来抱怨去——其实我认为一般稍微想想都不会抱怨吧,“打杂”只是一个让你了解项目、业务的过程,同时最重要的是,打杂都打不好的话,不仅难看,还得不到认可。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做好手中的杂活,然后趁着“打杂”的清闲时光,多学点东西。
当然,我还是有点纠结的,因为做的事情跟我之前接触的、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不同。我学习东西一向习惯反问自己,习惯在脑子里面整理的同时向自己提问,直到自己能从上到下讲清楚才作罢(有时候受时间所限,就理了整体框架,细节处没深挖),所以慢慢地对底层(编译器、OS等)比较有兴趣。
后面自己稍微调整了下心态,认为心应该更静,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好多自己可以学习的,应该把握当下,好好给自己充电才是,朝秦暮楚是不行的。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挤时间来捣鼓就是了——后来,通过利用挤出来的时间(比如编译代码的时间、睡觉前等)进行学习,在整理所学的同时,也在部门内进行了技术分享。


由于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所以我在打杂、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起初是提建议给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后面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就自己先解决了,然后提给他们,顺便说“这个我已经解决了”,然后他们通常会很快地说“那可以提交测试下,OK的话一起发布吧”。
其实我们都懂的,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同时解决问题
如果人人都能够这样积极主动的话,那么工作在这样的团队里会很快乐的。但是怎么样才能人人都这样呢?这就要从现在的自己开始做起
其实这不仅仅是ownership,也是程序员的基本骄傲——对自己写的代码、做的产品精益求精,不能忍受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有时候赶项目赶需求的时候,难免会delay一些问题,这是难免的,所以通常这个时候我都把问题记录下来,等以后有时间再把它解决掉。
这不仅仅让人更有成就感,同时也会在无意识中对产品投入更多的感情,因为它是在你的关注、用心下变得更好的,所以也就更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说到写代码,我在意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刚开始的先实现功能再优化代码,到现在觉得应该多思考、先设计好再编码(并且有意识地强化这个理念)。当然,有些东西你不去编码实现,纯粹在那边空想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设计先行,编码在后应该是一个基本意识(这里就不说过度设计这个话题了)。酷壳上有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


提起酷壳,我又想起了上面的另一篇文章,这里面有句话是“你一开始没有吃好的饭,你总有一天得回来吃的”。
当我今天晚上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已故的乔帮主(虽然我是Google的粉丝,但乔帮主仍然深得我的尊敬)。他在那次有名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演讲中提到了,你在成长中的点滴是零散的,很难发现他们的关联性,但当有一天你回头望去,你会发现它们串成一条线。
我回头望去,发现断断续续、零零散散的知识点在闪烁着,但就是没有串成一条线。我明白,这是我当时没吃好的饭,所以我决定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吃当初没吃好的饭。


既然要吃饭,就要有工具了。这里分享下平时工作、学习中用得比较多的三个软件,ToDoList、Evernote和XMind。
ToDoList能够帮我们将需要做的事情清晰列出来,并且可以设定优先级、截止时间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在很多任务的情况下有条理地着手开展。下图是我最近的一个list(我习惯将完成的进度设为95%,来保持顺序):


file:///C:/Users/siqin.ljp/AppData/Local/Temp/enhtmlclip/Image.png


Evernote是个让我愿意付费购买更好服务的软件。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需要做很多总结、笔记,或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收藏网页、邮件,都可以利用Evernote来帮我们处理,它的同步功能让我们在PC或者移动平台上都可以查看需要的文档,或者继续未完的总结。比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文档,就是在Evernote中完成的。


XMind也是工作、学习的好助手。利用XMind,我们可以快速理清思路,构建思维导图或者知识网络图。当然,它还有其他很多功能,不过我常用的就是前面两者。下面是我在吃一顿以前没吃好的饭时利用XMind绘制的一张图:




最后,顺便提一下淘宝的自主晋升制度。淘宝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job model,只要你认为你具备相应的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你就可以自主提名晋升。我觉得这是个很赞的制度。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晋升有没有成功(没成功当然会扫兴),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


——End
“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是淘宝提倡的理念。
闭上眼睛想想:要快乐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生活要认真,我们身边有太多人忽略了身体健康,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我们应该Seize the day,珍惜、把握、享受当下的生活。


Jason Lee
2011-11-30 星期三 01:27 杭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CE Developer ( 京ICP备06055248号 )

GMT+8, 2024-11-27 13:12 , Processed in 0.03696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