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是任何时候的万金油吗?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什么叫达尔文主义者?就是推崇进化论、推崇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法则。末位淘汰制就是把优胜劣汰发挥到很残酷的一种方法,我曾经天真地认为只要推行末位淘汰制,就能以鲶鱼效应来保持团队的活力,提高业绩。实际上多数IT公司都对外号称实行末位淘汰制,而以我长期观察,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我认为,实施末位淘汰制必须满足几个前提:
1、企业或团队对人才具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包括事业上的、待遇上的、人际环境上的。其实有些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好,管理混乱、薪资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较低,这种企业本来人才流失就比较严重,如果想单纯通过末位淘汰来力挽狂澜,就有点可笑了。
2、团队不处在成长期
处在成长期的团队急切需要培养新人来开拓业务,新人在业绩上自然不如老员工来得好,但如果过早地成为末位淘汰的牺牲品,那就等于断送团队未来的发展希望了。
3、完善的、有公信力的绩效考核制度
所谓的末位绝对不应该是领导或同事的主观评价、而应该是一个量化的值,这个量化值一般就是绩效考核结果。如果绩效考核标准本身没做好,或者各岗位责任不明确,或者考核结果不被重视、没有公信力,那么把末位淘汰建立在一个不牢固的基础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4、的确有必要裁减掉一些冗余人员
如果团队里人员精简、工作高效,那么硬性地推行末位淘汰就是在损失人才了。
按我观察,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多数IT企业里自称的“末位淘汰制”形同虚设,不是效益下滑阶段人员流失严重无法再进行淘汰,就是在成长期舍不得淘汰。能够有效推行末位淘汰并真正取得实施效果的,恐怕不多。
另外,我认为实行末位淘汰时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使用末位淘汰还是使用反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任何一个职务体系中的人,都趋于达到自己不能胜任的最高级别。无论任何层级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会有同样的遭遇。
比如某职员个人销售业绩好,就被提升为销售经理;但个人业绩好不等于他能带领整个销售团队取得好的业绩,这个职员恰巧就是个人强,带队弱的类型,于是在销售经理的绩效考核中被末位淘汰了。这对公司来说就是不小的损失。如果适时地使用反彼得定律,既然考核证明他缺乏带领团队的天赋,让他回到一线销售员的位置上继续做金牌销售员,而不是将他作为最差的销售经理末位淘汰,这对公司和对他个人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2、正激励还是负激励?
末位淘汰是最极端的负激励类型,必须有相应的正激励与之相匹配,即奖励、表扬业绩优秀的员工。否则只罚不奖,人心就散了。实际上我发现对于研发团队里的知识型员工,正激励的作用远远大于负激励。
转自:http://blog.csdn.net/walzer/archive/2007/11/30/1910054.aspx
页:
[1]